习指出,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
如何将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如何让市民群众更好地参与历史名城保护?自2021年以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北京青年报社,每年开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评选活动,迄今已评选出30个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效、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代表性案例,让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更加闪亮。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为本市进一步做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今年,在前三年工作基础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和北京青年报社开展了“”评选活动。最终,“习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等十大看点出炉。这些项目体现了“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全过程保护、全社会参与”的名城保护理念,展示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最新成就。
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其成为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8处)的城市。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的这张金名片,北京需要不断完善的顶层设计来引领。在习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北京持续完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
2024年,北京出台《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年—2035年)》。这是同类规划中的全国首个,构建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体系、保护体系、传承体系、实施体系,明确了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四大价值主题,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进一步凝聚起全社会关心支持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共识。
印发《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公布《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2024年,一个个具有引领性、现实性的“顶层设计”,为历史名城保护指明了方向。
2024年,习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进一步阐释了长城的独特价值。这一年,时值、等领导同志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题词4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在延庆八达岭长城举行。社会各界认真学习领会习的回信,广泛宣传长城的独特价值和守护好长城的重大意义。
与此同时,金中都端礼门遗迹考古新发现、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公布,也进一步丰富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构成,为名城保护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4年,北京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积极贴近百姓生活,着力提升公众的文化参与感和幸福感。“看点”更是将遗产保护与百姓生活的深度融合作为重要考量标准。例如,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丰富了公众对于北京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也向全球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先农坛神仓院落、先农坛庆成宫、正阳门箭楼等遗产点的陆续开放,为市民增添了更多高品质的文化活动空间。
大运河博物馆“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成为“现象级”展览、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成为年度爆款、北京古树数字博物馆开创国内先河……一系列“现象级”展览、爆款文创产品以及多条非遗旅游路线的推出,让博物馆藏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了起来,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十周年,北京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积极推动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京津冀三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主管部门在河北正定召开交流会,就今后轮流举办三地历史文化名城协同保护工作交流会达成共识。京冀两地携手打造的“进京赶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题游径贯通,为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范例。
传统村落、传统地名等保护持续发力,门头沟区创新传统村落风貌奖补机制,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经验推广清单,体现了北京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成效。
北京今年迎来建城3070周年。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之上,北京将全面落实首规委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更全面的视野,更开放的方式,凝聚全社会力量,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守护好首都历史文脉,助力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3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际,习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2.北京中轴线日,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年内,先农坛神仓院落、先农坛庆成宫、正阳门箭楼等遗产点先后向社会开放,提供了高品质文化活动场所。
2024年,时值、等领导同志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题词4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在延庆八达岭长城举行。社会各界认真学习领会习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广泛宣传长城的独特价值和守护好长城的重大意义。
《规划》作为指导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指南,构建了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价值体系、保护体系、传承体系、实施体系;总结凝练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四大价值主题:东亚地区早期人地关系的杰出见证、见证中华文明赓续的千年古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首善之都、多元交流开放包容的大国之都。
北京870多年的建都史始于金中都。2024年,金中都外郭城南垣西门——端礼门经考古发掘,这是金中都首次发掘的城门遗迹,也是罕见的金中都保存结构清晰的大型建筑基址,为金中都城市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坐标点。
2024年,《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印发。年内完成15家博物馆备案,29家类博物馆培育挂牌。大运河博物馆“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成为“现象级”展览,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成为年度爆款,多米体育登录北京古树数字博物馆开创国内先河,文博产品以鲜活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3月,京冀两地携手串联起西柏坡中央旧址、河北省唐县淑闾村、党中央进京前住所纪念址、涿州火车站、清华园车站旧址、多米体育登录颐和园益寿堂、双清别墅7处重要点位,“进京赶考之路”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全线贯通。两地举办图片展、新书发布、“红色行”授旗仪式等多项主题活动,重温“进京赶考之路”。
7月,《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公布。保护名录包括了五大皇家园林地名,还包括了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山地及昆明湖等水域名称,再加上散布于园林与山水之间的村落、旗营、道路、文物古迹等名称,这些地名成点、成线、成面分布,织补连缀,构建出一幅完整的三山五园画卷。11月,《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二批)》公示。
9.北京发布多条非遗旅游路线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发布多条非遗旅游路线。西城区“河之端”大运河主题非遗特色游、海淀区“曹雪芹纪念馆(曹雪芹传说)—曹氏风筝工艺坊—稻香湖非遗科学城”、顺义区“北京葫芦艺术庄园火绘葫芦体验—牛栏山二锅头文化苑”等非遗旅游路线颇具特色,激发了公众兴趣。
门头沟区创新农房风貌奖补机制,从建成年代、地形地貌、特色文化、保护级别四个维度,构建分类型、分层级的传统村落整体风貌控制体系,筹集奖补资金并以“划定评价等级、区分奖补额度”的形式,对农户按照传统风貌修缮传统民居进行奖补,推动传统风貌提升。该经验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并向全国推广。
故宫博物院馆员、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李纬文2024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于今日发布。其中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项,同时也是去年北京名城保护事业的里程碑式事件,就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中轴线申遗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中轴线申遗历程中市民们最常问的问题。而就在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当年,这项新晋世界文化遗产已经开始了对城市文脉的反哺——先农坛庆成宫向社会开放,北京可以参观的皇家殿堂又多了一处;相隔不远的神仓院不仅开放,还迅速诞生了天宫楼阁藻井系列文创这一热点;正阳门箭楼重新变得可以登临,俯瞰中轴线南段街市繁华的视点又新增了一个……这几个新亮点,如果是在往年,几乎每一处的分量都足以担当一个年度看点,而今在申遗成功的大框架下,它们一齐成就了这场盛事,回答了市民们多年以来的关切。
除了中轴线申遗,本市的考古工作也在逐步连缀起古老城市的拼图。2024年金中都考古首次发现了端礼门基址,这是金中都故城十三座城门中的一座。地铁14号线中段开通运营时,景风门站作为首个重新回到公众认知中的金中都城门,还显得有些陌生,而端礼门的发掘,则让金中都区域的地名遗产变得更加清晰。传世的金中都老地名其实市民们并不陌生,白纸坊、会城门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地点。在未来,传世的与出土的地名相互补足,金中都十三门或许会像“内九外七皇城四”一样,成为北京的新常识。
“博物馆之城”是北京的下一个发展目标。这不仅意味着城市中涌现出各种大小博物馆,更意味着整座城市交织的文脉本身就构成了一座“全域博物馆”,一处让人想要了解、想要探索的宏伟空间。要做到这一点,尚需我们把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大众可以感知、可以读懂的场域和线索。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专家侯晓蕾2024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以下简称“十大看点”)可圈可点,三大创新维度尤为凸显:制度性突破构建守护框架,科技赋能激活历史基因,文旅融合开辟传承新径。
2024年“十大看点”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规划先行和制度建构。《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2035)》发布,创新构建“价值-保护-传承-实施”四维体系,总结凝练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四大价值主题。该规划不仅划定保护红线,更建立动态评估机制,使多个片区整治等工程形成“保护性更新”范式,为超大型城市文脉传承提供机制突破。
“十大看点”中人人皆知的当数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文明核心空间叙事获国际认可。值得思考的是,这条7.8公里的文化脊梁逐步从一条“历史轴线”,转变为一条“市民文化走廊”,成为可触摸的“城市会客厅”。北京中轴线集中展现了强调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从历史轴线到生活轴线,中轴线是北京文化坐标的世界性表达,也是老北京生活的地方性市井展现。
“十大看点”中不乏考古重大发现。金中都端礼门遗址的发掘,首次实证金代都城“一门三道”规制。配合“先考古、后出让”的政策,该发现推动了地下文物埋藏区三维数据库的建立,使城市建设与考古保护从“博弈”走向“共生”。遗址现场设立的沉浸式考古课堂,更让公众直面“从泥土到历史”的文明解码过程。
“十大看点”充分展现了科技赋能激活历史基因。大运河博物馆以全息投影重现运河繁忙场景,爆款文创产品以年轻化语态实现文化破圈。“博物馆之城”通过“让文物说话”的多元途径,拉近了百姓大众与历史的距离。京冀联合打造的“进京赶考之路”主题游径,串联了多处红色地标,是跨区域协同的生动范例。
乡村保护与更新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的重要内容。门头沟区创新机制,探索传统建筑保护与乡村风貌有机更新,促进历史文脉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地名作为地域文化符号,既是地理坐标功能的具象表征,也是历史演进的时空见证与人文精神的物质载体。《三山五园传统地名保护名录》为古都历史记忆存续提供空间索引,为首都文化基因传承构建语义网络,以传统地名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三山五园画卷。
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公众参与的三重突破,这座城市正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文明传承的“活性细胞”,为全球提供兼具东方智慧与现代精神的“北京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