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颐和园建园270周年和“徽班进京”230周年相逢的日子,一场名为“颐和园·戏游记”的演出在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惊艳亮相。十三大戏曲院团的20位戏曲名家名角相约古典园林中的古戏楼,唱响京剧、昆曲、汉剧、徽剧、秦腔等11大剧种。
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颐和园与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艺术“双遗合璧”,是此次“颐和园·戏游记”的一大亮点。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在风格上因袭传统的帝王园林,同时吸取各地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传统造园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的重要代表。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由样式雷第七代传人雷廷昌担纲设计,历时5年修建完成,不仅是现存院落尺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廷戏楼,也见证了京剧发展成熟的历史轨迹,多米体育是京剧发展史上相当重要的舞台之一。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将这场“戏曲大会”的地点选在此处,意义自然不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项艺术活动,戏曲集音乐、舞蹈、美术、表演艺术、文学、历史等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下至人潮喧闹的市井摊肆,上到鼓乐筝鸣的宫廷雅集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近年来,我们看到不少园林开始建构“园林与戏曲”的艺术融合,比如北京园博园举办中国戏曲文化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中秋戏曲文化活动、苏州沧浪亭引进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效果和反响都很不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戏曲与园林身上有着极为相似的审美意境,两者相辅相成、完美融合,给人们带来更为真实的传统文化生活的体验感和沉浸感。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园林与戏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有不少经典剧目就是在园林之中敷演的。如以园林及亭台楼阁为曲名的就有《拜月亭》《牡丹亭》《艳云亭》《翡翠园》《西园记》等作品,《长生殿》《西厢记》《玉簪记》等经典剧目中,园林也都有迹可循。不仅题材上有关联,园林也是戏曲表演的理想舞台之一。戏曲往往需要移步换景多米体育,园林艺术便讲究移步换景。在园林中演绎戏曲,通过剧目情节的推进、演员表演的烘托与周边园林环境情景的交融,往往能呈现出戏曲更为深刻的意境之美。与此同时,观众和游人在体味园林意境时,也增加了文学、韵律、音乐等戏曲之美。
今天,虽然剧院已成为城市标配,也成为戏曲艺术的主要表演场所,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鼓励戏曲更多地走进园林,通过戏曲美与园林美在新时空下的相互激发,让传统文化之美加倍释放,吸引人们更深入地走进传统之中。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